公司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北滨河西路516号
邮政编码:730070
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两项,“詹天佑奖”一项;
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实现了一等奖的突破;
获国家级工法5项;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9项;
自主研发生产了“黄河1号”盾构机、“多功能立体固沙车”以及风电塔架智能检测平台等高端产品;
试点示范引领甘肃省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形势新挑战,甘肃建投加快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自主创新模式、加大研发投入、扩大成果转化、强化质量管理、创建激励模式、拓展技术培训,强化了技术质量管理主体地位,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打造出了甘肃建投经济的创新驱动新引擎。
构建技术创新体系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
十八大以来,甘肃建投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搭建创新服务平台,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努力实现优势领域、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切实有效的推进了先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2013年,甘肃建投改组了甘肃建投科学技术委员会,由成立时的120人增加到145人,并成立“工程机械专业技术委员会”、“钢结构专业技术委员会”等8个专业技术委员会,以相关单位较为突出的工程专业为依托,并在全省、全司聘请各专业专家。
2014年甘肃建投成功获批“甘肃省建筑机械工程实验室”,加速装备制造产业的研发,提升建筑机械领域的综合竞争能力。在英国成立格赛克(伦敦)国际技术公司,与国际接轨。
2015年6月,甘肃建投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建立了“西北住宅产业化设计研发中心”及“西北钢结构设计研发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进一步做实做强钢结构住宅产业,确保钢结构住宅技术支撑,加快甘肃建投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并在上海成立“甘肃建投钢结构上海研发中心”,提高甘肃建投钢结构住宅科研能力。
2017年,甘肃建投获批了 “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称号、获批了“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获批了“甘肃建投科技产业园孵化器”、认定了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截至目前甘肃建投共有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集团总公司、七建、建科院、钢结构公司),1个行业技术中心(钢结构公司),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装备制造公司、建科院)。
科技质量成果丰硕
创新是企业的动力之源,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管理是企业的生存之基,必须抓好创新、质量、管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掌握主动。
5年来,甘肃建投加强了科技质量管理,在查看现场检查方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工程实体实测实量的检查,明确了检查标准,完善了检查内容和检查方式,并在全集团范围进行推广; 认真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最终达到工程质量标准化、形成工程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提高甘肃建投整体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
启动甘肃建投科学技术进步奖、“甘肃建投杯”优质工程和甘肃建投优秀工法评选工作,并设立了“科技质量奖励基金”,已投入资金300余万元,对2011-2015年获得的 “鲁班奖”、国家级工法、省科技进步奖奖、甘肃建投科技进步奖、甘肃建投优秀工法等进行奖励,为甘肃建投整体科技质量水平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先后多次组织各单位科研技术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学习,使科研人员更好的掌握了解科研管理方面的政策和工作业务,调动了近年来入职青年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了科技创新的热情。
2014年10月向省委组织部推荐“陇原青年创新人才”2名,均被省委组织部确定为2014年度 A级、B级“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并分别给予科研项目扶持资金10万元、8万元。2015年7月向省委组织部推荐“陇原青年创新人才”2名。
……
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建投在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建设质量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两项,“詹天佑奖”一项、中国钢结构金奖两项、石油优质工程金奖一项;获国家级工法5项;获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9项;获甘肃省“飞天奖”86项,“飞天金奖”3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工法40项;编制并颁布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9项。
其中《整体悬挂式烟囱钢内筒退锚换点法液压提升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获2013年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课题是甘肃建投自成立以来独立自主研发完成的科研课题,并首次在省内最高级别的科技奖项中获奖;《风电塔架智能检测平台的研究和应用》,该项目属于自主研发的装备制造类新型技术,经鉴定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产学研结合助推科技立项
十八大以来,甘肃建投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技术成果转化,强化对创新的激励和创新成果应用,加大对新动力的扶持,培育了良好创新环境。
甘肃建投与石家庄铁道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院所保持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研究科研课题百余项,2011年-2015年先后获批省科技厅、省建设厅、省工信委、省发改委、市科技局等部门40余项科技立项项目,共获科研经费275万元。代表性课题有:高强钢筋与混凝土协同工作性能试验研究、GJR400全液压旋挖钻机、临夏体育场馆大跨度空间结构超大节点及健康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城市主干道浅埋暗挖人行通道施工技术试验研究、甘肃省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兰州城市轨道交通陈官营站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试验与研究、硅质加气混凝土砌块工艺的研究与应用、C60高强混凝土超高泵送200米施工技术研究、建筑环保-地下防渗漏钢筋砼结构综合技术等。
2012-2015年由省科技厅组织甘肃建投主持科技成果鉴定20余项,其中国际领先水平3项:ZFC100多功能智能化检修、检测平台的研制与应用;ZFC250B风电塔架外用升降机的研制与应用;大悬挑大面积空间曲面网格结构液压同步提升研究与应用;国际先进水平4项:整体悬挂式烟囱钢内筒退锚换点法提升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饰面粘结质量检测中的研究与应用、湿陷性黄土地区软弱土深基坑导向钢管锁定预应力锚杆支护体系研究与应用、抗渗混凝土结构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创新与应用,其余均达到国内领先及国内先进水平。
2017年,组织申报省、市、区级科技立项29项,分别为省科技厅申报11项;省住建厅申报9项;兰州市科技局申报8项,兰州市城关区科技局申报1项。其中,甘肃建投司与钢结构公司、研发公司共同申报的 “装配式钢结构与BIM技术应用研究”项目获得兰州市科技重大专项,获批科研经费100万元。预计2016-2017年度获省、市科研经费在400万元以上。从2015年的80万,2016年150万,到2017的400万以上。
战略引领扩展新天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要抓好顶层设计和任务落实。
十八大以来,甘肃建投将工业化发展作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切实举措,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打造特色实体产业,从战略视角出发,构建了起重机械、工程机械、隧道掘进机械、风电设备、沙漠治理设备、专用汽车以及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产业七大工业产业体系。
集团着力提振工业装备制造产业,壮大实体经济,紧抓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改造升级传统产能,强化提升优势产能,培育壮大新兴产能,持续打造“四园区一基地”。兰州新区工业产业基地(包括钢结构、专用汽车项目等)已具备规模产能,彭家坪装备制造产业园(主要生产隧道掘进机械、工程机械、起重机械产品)正常运行,加纳特马工业园区持续良好,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主要生产风电设备、治沙设备、电器设备)已完成建设进入生产运营阶段,武威工程与生物治沙实验示范基地正在建设推进。
独具创新发展新能源工程与生物治沙产业。甘肃建投从甘肃治沙实情出发,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全力发展新能源工程与生物治沙产业,成立治沙装备研究院,创新研发多系列多功能立体固沙机,效率达到了人工治沙的50倍,并转化应用工程与生物治沙技术,探索出了一条防沙治沙由人工防治到机械化防治的独特新路,在全国具有典型创新性和示范性,被行业专家誉为开启了一场机械固沙的革命,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的充分肯定。
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甘肃建投积极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示范引领甘肃省装配式建筑及建筑产业化,打造了西北最大的钢结构生产线(年产20万吨),研发和攻关大跨度空间钢结构技术,研发和创新超高层建筑、民用住宅等钢结构技术和产品,开发设计了适合西北、西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等的90—300平米的钢结构民用住宅房,在兰州新区投资建设全省首个、西北区域规模最大的10万平米的钢结构住宅小区,打造西北钢结构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
对标国际标准打造自主品牌高新制造装备。集团对标欧盟CE产品认证标准,加大科研创新研发和投入力度,转化和批量化生产超大型塔机、大扭矩旋挖钻、挖掘机;对标国际先进装备制造,引入国际制造标准,提升隧道掘进机(盾构机)产能,研发和生产复杂地理环境、符合不同地质条件的盾构机;成立特种车辆研究所,打造集研发设计、整机制造、系统集成、零部件配套、智能化、服务化为一体的甘肃建投重工科技,研发和批量化生产了涵盖6大类38种符合国际标准的专用车系列产品。
甘肃建投不断提高技术认知力,加强独创性设计,发展独有的“杀手锏”,努力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王铁宏到甘肃建投调研时表示,甘肃建投适应了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在甘肃引领了建筑业改革的发展方向,能够适应当前转型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要求,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在科技创新型企业建设的道路上,甘肃建投仍将肩负重任,砥砺前行,努力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为建设创新型企业,全力打造千亿级一流企业的目标而继续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