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地址:兰州市安宁区北滨河西路516号
邮政编码:730070
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使许多的新技术被应用到了建筑施工行业当中,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对传统的施工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解决了很多传统工艺中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不仅如此,一些新工艺和新施工设备的应用,还极大地提高了建筑施工的工作效率。
在推进行业改革方面,国家和行业主管部门出台的政策依然密集如雨。而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行业新生态在“大破大立”中逐渐形成,2018-2022年中国新建筑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建筑行业从长远角度,是永远不会被淘汰的行业,因为房屋的更新和建设,以及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配套设施的要求的提高,都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延续和发展。
“新时代”引领新发展
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国的支柱型产业,建筑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全面深化改革的路径清晰、目标明确。当前,正是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时期。深化建筑业改革、加大工程质量治理行动,都是对“新常态”下建筑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真枪真刀推进改革”,要“抓住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找出体制机制症结,拿出解决办法,重大改革方案制定要确保质量”。
“中国建造”奠定改革理论基础。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时隔32年后国务院专门为建筑业出台的“顶层设计”文件,再次强调了“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一事实。《意见》从7个方面提出了20条措施,直指行业面临的问题、明确给出改革建议,为建筑业进一步转型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意见》提出了“打造‘中国建造’品牌”的要求,对建筑业作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予以明确。专家表示,未来,“中国建造”将与“中国制造”并列,成为建筑业向产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理论基础。
《意见》就建筑市场模式改革以及政府监管方式改革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关于市场模式改革,明确鼓励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关于招投标制度改革,明确按投资主体重新要求,对社会资本投资项目不再简单一刀切;关于政府监管方式改革,明确对甲乙双方同等要求;关于质量监督主体责任改革,明确要研究建立质量监督体制等。这些改革都是深层次的,方向是正确的,效果令建筑业期待。
“质量第一”成为行业核心价值导向。自2014年开始,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便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2017年3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再次发布《关于印发工程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方案的通知》,拟用3年左右时间,使建筑业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推动下,坚持“质量第一”已成为全行业核心价值导向。
从行业改革政策角度来说,2017年可谓改革“如火如荼”的一年,深入建筑业发展方式、企业组织结构等的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涉及国企混改、企业资质、装配式建筑、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和农民工权益保障等方方面面。仅2018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规就包括如下这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拖欠农民工工资“黑名单”管理暂行办法》,将拖欠工资“黑名单”信息纳入当地和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由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依规实施联合惩戒。
发改委印发《招标公告和公示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对原有招标公告发布制度进行修订,规定依法必须招标项目的信息,应当在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
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标准设备采购招标文件(2017年版)》等5个标准招标文件。
可以预见的是,2018年,建筑业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市场化、规范化、法制化依然是大方向。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潜力巨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
据官方资料显示,到2020年前,中国的城市居民在其大约14亿的总人口中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3.7%增加到60%,也就是说城镇化进程将达到60%。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以往的习惯性做法已经不符合当今世界"节能减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传统、粗放的产业经营方式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率也极大地影响了建筑企业的盈利能力,使建筑行业成为微利行业。如何才能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提升我国建筑业整体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绿色发展为核心,全面深入地推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是目前建筑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力争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甘肃省计划于2020年累计完成100万平方米以上的装配式建筑试点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装配式建筑占新建筑面积的比例达30%以上。
住房城乡建设部日前印发通知,批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装配式标准》)为国家标准,自2018年2月1日起实施。原国家标准《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同时废止。《装配式标准》与2017年6月1日起实施的、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装配式木结构建筑技术标准》3个标准必将有效发挥引领作用,推动我国装配式建筑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也提出了2018年装配式建筑工作要点:“稳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提高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环节工程质量,提升装配式建筑技术及部品部件标准化水平”。“加强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专业化企业,提高全产业链、建筑工程各环节装配化能力,整体提升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水平。”
与此同时,全面提升建筑全过程绿色化水平,推动新时代高质量绿色建筑发展;加快绿色建材评价认证和推广应用,提高绿色建材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比例;引导有条件地区和城市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扩大绿色建筑强制推广范围,力争到今年底,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
推动行业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住建部建筑节能与科技司指出,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开展构建市场导向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技术创新体系专题研究,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机制有效发挥的科技创新发展新机制新模式。
建设行业科技创新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推进行业大数据的普及应用。这也是目前建筑产业信息化发展的一种趋势,从智慧工地、智慧建筑,到智慧园区、智慧城市,人们向往绿色、宜居、智慧的居住环境,向往便捷、高效、舒适的生活状态。“数字建筑”、“绿色建筑”、“智慧建造”即在实体建造之前,先进行虚拟建造,保证项目风险前移。最后在实体建筑落成的同时,交付数字建筑产品,实现建筑实体、运行、管理的数字化。
“智慧工地”的前提即为工地信息化,通过BIM+VR,既可实现可视化智能管理,又可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进而实现“智慧工地”。BIM在我国已发展近十年,目前,BIM建模已不是BIM应用的全部,实现全程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是目前BIM应用的主流。但是真正把BIM应用的各链条打通,融入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VR/AR、BIM、云计算等前沿科技方面还需要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发展。同时,还要开展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示范,推动建筑全生命期信息化,积极探索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向城市治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拓展应用。
2018年,建筑业改革将进一步深化,触及行业现有利益格局的举措将陆续落地。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企业应该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定位,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真正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记者 孙旖旎